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,為我國現代化的建設提供了核心動力,時至今日無論是教育產業的發展還是我國的整體科研水平,均收獲了非常可觀的成果,學術性人才更是在十幾年里層出不窮。而無論對于這些人才也好還是對于科研事業本身也好,如今的大環境都是好的。
與此同時,由于經濟發展的影響,我國實業產業尤其是維修、紡織、工業制造等傳統行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,加上這些注重實用技術與通用技能的行業,對于社會基層建設工作,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因此近年來開始被關注起來。
但和科研產業相比,我國的實業產業發展其實并不可觀,并且有非常多的群體對于維修、紡織、工業制造等抱有“機械”“臟亂差”等負面印象。不過,這其實是刻板映像產生的誤區。
事實上,實業更多的代表的是技術的實際運用以及社會基礎產業的發展。固然學術性人才對于技術的推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,同時也是提升各領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。但是理論知識和理論成果想要投入實際的運用除了需要產品,更多時候還需要合格的操作者。因此即便是學術性人才,在從事研究以及開始投入工作后,也會有很大一部分向實業工作發展,并提升技術性。
正因為如何推動科研成果轉化,促進科研成果融入實業產業,切實的為技術人才提供機遇,協助學術性人才與技術性人才的交流合作便成為了關鍵。
那么如何做到這些呢?促進實驗室與企業的合作,扭轉社會普遍存在的“輕視”或許是第一步。
如今高校實驗室是國家大力推進的區塊,并且高校實驗室也為各種科研提供了助力。但是無論實驗室大小,由于高校的應用需求有限,因此實驗室其實利用率仍然有提升的空間。不僅如此,包含材料學、工程學在內,許多研究對于實際運用的考慮其實并不全面,缺乏實際工作經驗。而刺激高校實驗室與傳統企業的合作,一方面有利于將更加尖端的儀器帶進產品生產中,有利于刺激相關工作的推進,也利于給有能力的技術青年提供伸展拳腳的空間。另一方面也能刺激實驗室科研群體,尤其是青年群體參與到實踐工作中,進一步了解技術的需求以及發展角度。
與此同時,伴隨著產學研的融合,類似汽修、中控等傳統行業也能夠通過高校合作給大眾留下更好的影響,這對于未來新人才的培養計劃也有促進作用。